中国西藏网 > 即时新闻 > 地方

“为出海救援尽一份力”(新时代·面孔)

发布时间:2023-01-12 15:27:00来源: 人民日报

  渔港里,写有“浙岭救”字样的海上救援船上,一群人正在忙碌。

  检查设备、更换缆绳、加满柴油……郭文标像往常一样,驾驶船只在附近海域巡逻,时不时高声给作业的渔民发出各类提醒。多年来,他的手机号码从未更换,且保持开机状态,一旦发生险情,郭文标总是义无反顾。

  郭文标,浙江台州温岭市石塘镇小沙头村渔民。从15岁开始至今,他40多年如一日,在海浪中救助遇险人员,却从未收过一分钱的报酬。他所建立起来的民间救助站,也早已成为当地海上救援的重要力量。

  “离海不到5米,有了险情第一时间行动”

  郭文标个子不高,长得十分结实,常年穿着一件印有“海上搜救志愿者”字样的白色T恤,古铜色的皮肤和粗大的手指头上,写满了在海中搏击的痕迹。

  渔港旁边的小楼里,游客们在挑选捕捞上来的新鲜海产品。一旁地面上,堆放着救生衣、绳索等各类救援装备。这栋小楼,是郭文标平日工作休息的地方。

  “离海不到5米,有了险情第一时间行动。”郭文标一开口,便是那标志性的沙哑嗓音,这是因长年累月救人和巡逻时大声呼喊造成的。

  家中的生意,基本上是妻子庄文华在打理,郭文标的精力则主要放在海上救援上。记者见到他时,一场救援刚刚结束。一艘渔船突然遇险,有船员受伤,接到电话的郭文标没有犹豫,开着救援船就冲了出去,5名船员因此获救。140海里的路程,花费不菲,郭文标却不肯收下一分钱。

  “在海上救人,是天经地义的。”这句当初祖父教导自己的话,始终刻在郭文标心里。“如果非要感谢,按当地习俗,吃碗面,象征救人的渔民平平安安,就足够了。”郭文标说。

  事实上,郭文标与救人结缘,便来自儿时的一碗面。郭文标家中排行老三,12岁时就跟着二哥,用借来的船做摆渡生意,贴补家用。他常年扎在海里,练就了好水性。

  15岁那年的一天,海上狂风大作,波浪滔天。几十条小船在渔港里随着风浪起起伏伏。慌乱中,不少渔民为了避免损失,冲进水里想要把船拖上岸。突然,一阵巨浪袭来,年过半百的郭家喜躲避不及,被回头浪卷进了海里。郭文标看到后,纵身一跃,拼尽全力拽着郭家喜游到了岸边。

  第二天一早,郭家喜的爱人拎着8斤面条来道谢,郭文标觉得,救人是一件很光荣、值得做下去的事。

  经年累月的海上救援经历,练就了郭文标一身绝技。寒冬腊月,他能在水里畅游好几个小时;一个猛子扎下去,他能在水里5分钟不换气。不仅如此,郭文标还十分清楚附近海域的险滩暗礁和大小岛屿,只要报出坐标,他就能知道大概位置,误差不超过50米。

  望远镜、救生阀、缆绳……如今,郭文标曾经简陋的小木船换成了先进的救援船。

  “相比我受的累、吃的亏,生命是更重要的”

  收拾好行装,身为政协委员的郭文标,正前往开会驻地报到。早上7时40分,到了楼下的他,放下行李箱,却朝反方向跑了出去。此时,会议微信群里响起了“嘀嘀”的提示音,郭文标发出信息:救两个人,可能要晚一点。

  刚刚,他接到电话:“浙岭渔88029”遇险要沉没,船上有一对夫妻。海水冰冷,夫妻俩已经被冻得说不出话来。救援的过程中,妻子收到了郭文标的来电:烧几壶开水,准备好电吹风和干衣服。

  回到驻地,没有休息太久,下午5点的一通电话,让郭文标再次动身。“我要随时待命,时间就是生命,险情就是命令。”对此,他早已习以为常。2020年的一天,一艘渔船在较远的海域遇险,船员拨通了郭文标的电话。在五六米高的风浪中,郭文标从救助站出发,带着一艘拖船和一艘救援船,单程行驶360海里,救下了船员,拖回了事故船。这一趟,仅油费就花销不小。

  庄文华专心经营着渔家乐,她常常说,刚赚来的钱,还没焐热,转头就被丈夫花出去了。

  “文标,你吃亏到这个份儿上,值得吗?”面对周围人的疑问,郭文标回答倒是干脆:“相比我受的累、吃的亏,生命是更重要的。”

  “有需要的时候,大家都会提供援手”

  郭文标家中,各式各样的证书和锦旗摆满了一整间屋。

  起初,救援工作是郭文标一人承担。后来,郭文标的父亲、叔叔和哥哥也相继加入,既能交流提升救援经验,彼此也有个照应。

  “冬天下雨,大家救援回来,没地方避雨不说,还要挨冻,救援设备就这样堆在外面也不是个办法。”在郭文标的努力下,温岭石塘海上平安民间救助站于2008年成立,多次参与当地重要海上搜救。现在,这里有22位全职人员,还有20多位机动人员可以支援。

  救助站里,挂着一幅石塘海上平安救助站工作示意图。“很多人都把救助的功劳放在我身上,其实都是靠大家支持,才把这件有意义的事坚持做了40多年。为出海救援尽一份力,我感到很自豪。”郭文标说。

  郭文标的儿子郭靖从小熟悉水性,和亲戚家的几个兄弟都已成为救助站的成员。除了家人之外,郭文标还带起了徒弟,温岭新河镇的梁腾主动要求加入救助站,从起初的上船站立不稳到现在独自驾驶小船,不过三四个月时间。他的想法也简单:有朝一日,像郭文标一样,担负起海上救人的重任。

  “有需要的时候,大家都会提供援手。”郭文标说,自己不到10岁的孙子,也时常学着大人模样,在码头边“巡逻”,提醒过往的船只注意安全。

  “远距离救助用大船,船长和轮机长要搭配好,如果船只进水,还需要带上会潜水的兄弟。”救援之外,调度指挥也是郭文标的重要工作。目前,救助站还有3个分站,此外站里还配置了远程视频指挥系统,方便紧急状态下提供协助。站里还和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建立了合作,“医院接到救助站电话,会根据病人病情派出适合的医生一同出海。”郭文标说。

  从船只维修到部件保养再到设备采购,维持救助站的运转需要大量资金。从台州市级部门到温岭当地,相关政府部门每年都会给予郭文标一定的资金补助和政策支持,帮助填补缺口。“作为民间专业救援力量,郭文标和他的团队有效配合了政府救援力量,一同守护着附近海域的海上安全。”温岭市港航口岸和渔业管理局副局长季伟和说。

(责编:李文治)

版权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中国西藏网”或“中国西藏网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归高原(北京)文化传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体转载、摘编、引用,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,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